標題:戀戀我的故鄉 日期:Fri May 11 19:11:39 2001 戀戀我的故鄉 昨天中午,部門有個午餐的約會,在一家川菜館裡。回程的路上,坐 在汽車副手座的我,習慣開口製造話題,以避免冷場。在閒聊之際, 才發現來自澳門的副理沒去過「旗津」。 「你真的沒有去過?」我萬分疑惑。常跑墾丁,卻沒到過旗津? 「有聽別人介紹過好幾次了,」副理靦腆的說:「可是就是一直沒去 。」 「要不要來個旗津二日遊啊,」坐在後座的經理搭腔了:「由地主妳 當導遊好了。」 「沒有問題!」我笑著:「看你們要一日遊、要二日遊都好。是想去 旗津吃海產、還是晚上逛逛六合夜市,或是看看舊大統火災後的遺 跡,還是要跟中山大學聯誼也無妨。」 「找個時間吧。」經理也笑著。 其實旗津不是什麼風景名勝,也沒能保證每個人都得要去過旗津才行 ,只是慣性誇大形容的我,特地將聲調的分貝拉高,硬是強調了旗津 的存在,也凸顯了高雄的存在。 對部門的同仁而言,旗津或許只是個旅遊指南裡的幾張海產店圖片, 大概會跟西子灣的夕陽照並列。但對我的而言,卻是我戀戀的成長之 地。 在高雄市出生的我,是在旗津長大的,四歲之前的記憶,全部給了這 塊長條狀的島嶼,雖然至今,那四年的感覺已經變得稀稀糊糊、斷斷 續續,但我依戀旗津的心境,依舊。 媽媽常取笑我,在旗津時有個男生小玩伴,常常手牽手到處遊玩,整 天膩在一起都不厭煩。只是搬到高雄市再回旗津訪客時,我對那位傳 說中的青梅竹馬卻已經一點印象都沒有了。媽媽遙指著一個小男孩說 :「就是他,妳還記得嗎?」嘴裡含雞蛋冰的我只是一直搖搖頭。因 為我對旗津舊居的印象,除了那條狹窄的巷道,就只剩巷道那面油漆 斑剝的灰色水泥牆。而再來的記憶,就是直接跳躍到國小的我,賴著 爸爸一起上班的畫面了。或許是真的年紀太小了。 對旗津最特別的印象,就是一種可以載車的渡輪。我想,有很多遊客 都坐過鼓山的十元渡輪,那只能搭載旅客及機車;而前鎮通往中洲、 紅毛港的則是另一種可乘載汽車的渡輪,可能就比較沒人知道了。 早期在海底隧道尚未打通之時,前鎮的渡輪是汽車通往旗津最重要也 是唯一的方式。託老爸在旗津工作之福,我常有機會可以搭這種神奇 的渡輪。 這種渡輪的特色就是又大又高。有時喜歡跑到最上面吹海風,看著岸 邊的漁船維修廠,並踮起腳尖遠眺目的地中洲港,有時又喜歡賴在爸 爸的公務車上,看著前方,享受車子好像開在海上的感覺。在沒有海 底隧道的日子裡,前鎮渡口的排隊車潮可是長長一大排,而渡輪所能 乘載的車子數量又不多,往往得排上第三、四輪才行。 中洲渡口附近有許多漁民在賣海產,老饕與識途老馬都會到中洲渡口 進行買賣。有一年,有一種長條狀的海螺特別便宜,香蒜炒辣椒,一 大桶十幾斤才賣 100元!老爸趨之若騖,連連買了三天回來,讓我們 這三個小鬼吃得連稱痛快!當然,現在那裡可是觀光地點了,一杯燒 酒螺動輒叫價五十元,海螺,已經不是小時候那種吃到過癮的平價食 物了。 而鼓山的渡輪很多人都很熟悉了。從早期的很八股的命名(忘了,有 點可惜)到鼓山一號,船的載客量從一層變成了雙層,也加裝了冷氣 。一次一次的演變,都代表著旗津與鼓山的成長。只是我對旗津這邊 的渡口比較懷念,或許是每次跟老爸去上班,到了鼓山渡口還在睡夢 中,下班在旗津上船時就醒了吧!哈哈。 早期搭渡輪到旗津,如果不是自己騎機車,則必須靠自己的雙腳走到 海水浴場。這段距離還在能接受的範圍內,可是若想要繞走旗津一圈 ,那可就累人了。於是,代步的三輪車就在高雄極力推廣觀光事業之 下興起,只可惜如曇花一現又沒落。或許是車資太貴了,也或許是大 家都自己開車了吧。 早期還有另一種悠遊旗津的交通工具:協力車。國中時,爸爸載著我 一台車,兩個哥哥共乘一台車,嘿啾嘿啾,踩在旗津海岸邊、那條最 筆直的公路上。後來,也是因為車輛大量湧入旗津,讓協力車也漸漸 消失在旗津的路上了。 海岸公園則是近幾年才建造好的景點,湛藍的大海配上精心佈置的人 行步道,規劃得宜,自然吸引了大量的遊客,但卻也吸引了更多的沒 有公德的人。垃圾和髒亂佔據了美麗的海岸線,被熏黑的公園地板嘲 笑著一旁禁止烤肉的標幟;觀光給了旗津另一種光鮮的生命,卻也正 扼殺著旗津的樸實與純淨。 不用滑鼠到網站搜尋高雄景觀,我就可以熟捻地規劃出兩天一夜的行 程,只是,我也明白,其實經理也是隨口說說罷了。同事們不會瘋瘋 的,兩天一夜往返高雄,畢竟這裡離我那美麗的家鄉還有約三百公里 的車程,四十八個小時來回算是累人的了。 於是,我只能在這裡,面對螢幕鍵盤,藉著我對旗津的深切的記憶, 神遊南方,我那美麗的家鄉。 Dana 19:25 May. 11, 2001 -- 作者:Dana (cowwu@ms15.hinet.net) 本文章公開於個人網站 http://www.dana.idv.tw